隨著物流業的發展, 倉庫布局已經成為影響物流效率的重要內容??茖W合理的倉儲布局可以提高倉庫的空間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縮短搬運距離、提高倉儲作業效率。[1]1973年左右Muther提出的SLP (System Layout Planning) 方法[2]是專業化布局時常用的方法, 通過分析各工序 (作業單位) 之間的物流關系與非物流關系確定物流強度, 來幫助確定作業單位的合理布局位置。
本文根據LB公司的布局現狀, 利用SLP理論對其揀選倉庫的布局進行相應探究和優化, 使物流強度大的作業單位布局盡量接近, 作業關系為負相關的作業單位之間盡量安排得遠, 以提升車間物流運作效率, 達到物盡其用的效果。
LB公司揀選倉庫的主要作業單元包括:入庫區、托盤庫位、新品庫位、補貨庫位、分揀機區、線體區、制單、熱塑膜、出庫區、辦公 (服務) 樓?,F有布局方案如圖1所示。
在圖1中, 倉庫中主要的運作流程是:產品由入庫區進入倉庫, 通過托盤庫位運輸至新品庫位。之后通過線體的分發, 送至制單環節。加工上塑料薄膜, 運出廠區, 完成整個流程。其中新品庫位與出入庫環節在整個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依據倉庫流程、產品、數量、路線等信息, 繪制出倉庫內各個區域間的從至表, 如表1所示。
SLP中將物流強度劃分為5個等級, 分別用符號A、E、I、O、U來表示, 如表2所示。綜合表1和表2, 可以得到倉庫各個區域之間的物流關系分析圖, 如圖2所示。圖2不區分兩個作業單位之間的先后順序, 只表示兩個作業單元物流關系的強弱。
在整個分析的過程中, 物流因素是影響整個系統運作與改進方向的重要因素, 但非物流的相關性問題也不能被人們所忽視。本文考慮了影響非物流的6個方面, 如表3所示。
繪出非物流相關圖, 如圖3所示:
在大多數配置過程中, 物流關系與非物流關系一定是相輔相成的, 因此在SLP中要將作業單位間的物流的相互關系與非物流的相互關系進行合并, 求出合成的相互關系——綜合相互關系, 最后以作業單位間綜合相互關系為出發點實現各作業單位的合理布置。m和n分別表示影響物流與影響非物流在相應流程中所占的比例 (本文按1∶1, 即物流與非物流關系同樣重要) 。為了方便起見, 排列相應編碼, 如表4所示:
取A=4, E=3, I=2, O=1, U=0, X=-1, 計算綜合關系, 形成作業綜合接近程度排列表關系密切程度 (m∶n=1∶1) , 如表5所示:
根據綜合接近程度排列表得各作業單位布置順序依次為:2—托盤庫位;3—新品庫位;8—線體區;9—制單;5—熱塑膜;6—補貨庫位;1—入庫區;4—出庫區;7—分揀機區;10—辦公 (服務) 樓。
依據上述分析圖4、圖5所示:
利用加權因素比較法進行方案的評價與選擇。方案總分:
式中, n為評價因素總數;j為評價因素序號, 且j=1, 2, ……, m;aj為第j個評價因素加權值;m為方案數;i為方案序號;Wij中w為第j個因素對第i個方案的評價等級分值:iT為第i個方案的總分。當某方案得分高于其他方案20%, 則可確認為最優方案。若得分很接近時, 則可適當增加一些因素, 并對加權值和等級劃分進行進一步的細化。在此物流中心的規劃設計中主要考慮以下5點因素并賦予權值, 如表6所示:
確定相應評價表, 如表7、8。
方案1:T=4×0.4+3×0.2+1×0.1+2×0.3+2×0.1=3.1
方案2:T=4×0.4+3×0.2+2×0.1+3×0.3+2×0.1=3.5
依據相關公式計算得出, 方案2在整體的運過過程中的實際利益較大。通過考慮上述影響因素, 并根據實際情況, 最后得出布置方案如圖6所示。在改進流程中, 依舊是托盤庫位與入庫區、出庫區占有極高的比重。新品庫位與線體的連接較為緊密。實踐證明, 改進后的方案提高了公司揀選倉庫運作流程的時效性, 減少了貨物在途時間, 減少了相應的時效成本, 提高了物流運作效率。
本文運用SLP方法對LB公司揀選倉庫布局問題進行優化, 得出了兩種優化方案, 并利用加權因素比較法進行擇優。相比改善前的方案, 改善后的方案使倉庫的整體布局更加科學合理, 明顯提高了倉庫的物流效率, 同時為SLP技術在企業物流改善中的應用提供了實踐經驗。
標簽:
上一篇: 自動化倉庫貨主聯鎖技術研究
下一篇: 基于EIQ分析的F公司倉庫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