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供應保障是裝備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柱, 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在器材生產、修理等單位已經基本完成;但作為儲備供應重要環節的器材倉庫, 其質量管理建設仍然處于空白。在實際管理過程中, 器材倉庫往往存在器材調配、器材管控、信息采集、考核考評等工作標準不明確, 管理程序不規范, 效率低下的問題。本文針對某器材倉庫質量管理信息化建設, 提出了一套基于PDCA循環的質量管理系統構建新模式, 并開發了基于該模式的器材倉庫質量管理系統平臺, 可對倉庫器材接收、存儲、發放、調配、運輸全過程實施全面的質量控制, 系統能隨業務需求改變而柔性重構, 可改革倉庫器材調配方式, 降低器材調配成本, 提高器材調配效率, 有效地提高倉庫管理水平。
系統構建基于PDCA循環理論, 20世紀30年代, 美國的Shewhart提出了PDCA循環的概念, 將提高產品質量劃分為四個階段:計劃 (Plan) 、執行 (Deal) 、檢查 (Check) 、處理 (Action) , 企業每完成一次計劃———執行———檢查———處理過程, 企業的質量管理水平就能夠得到改善和提高, 四個階段不斷循環則質量不斷提高[1]。后來, 美國的Edward Deming對PDCA循環進行完善, 完善后的PDCA循環充分體現了質量管理的思想方法, 反映了質量持續改進的過程, 在企業的質量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如圖1。
本文遵循PDCA的原則, 提出對實際器材倉庫質量管理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活動進行歸納、規范、整合, 可以建立基于過程控制的器材倉庫集成質量系統的功能框架, 構建的基本步驟如下:
(1) 策劃
對器材倉庫作業各個環節進行質量策劃, 策劃過程輔以專家經驗數據, 使倉庫管理操作、器材調配的質量得到有效保證;
(2) 實施與控制
對器材倉庫作業各個環節以質量體系正常運行、全面控制、持續改進為核心, 過程方法質量控制為手段, 研究實施全面的過程質量控制;
(3) 檢查與審核
對器材倉庫作業各個環節及時進行器材管理質量的檢查與審核;
(4) 評價與改進
對器材倉庫作業各個環節進行管理質量的評估與改進。
在進行系統開發前, 輔以專家經驗數據, 對器材倉庫業務流程進行分析和規范化, 通過分析流程去除一些低效的、不必要的步驟, 使得流程趨于流暢和簡單;通過規范化使流程趨于一致性, 提高了對客戶響應的可預見性, 提高了業務流程的管理。
器材倉庫的質量控制主要由倉庫全面質量管理小組負責[2]。質量管理小組對倉庫各崗位上從事各種勞動的員工的工作質量, 倉庫器材入庫、發放、庫存質量實施管理, 對存在的質量問題采取糾正措施;同時實施以改進過程質量為目的倉庫質量管理活動。質量管理小組對器材倉庫業務全過程定期進行質量審核, 并對檢查得到的質量數據進行全面收集、分析、處理與統計, 以進一步開展質量評價與改進。
由此得出器材倉庫的質量信息運作流程主要是: (1) 對質量檢查收集到的質量信息數據進行有機的組織, 形成統一的格式記錄存放; (2) 質量管理小組成員對統一格式的質量數據進行各類統計處理; (3) 倉儲質量報表制作生成; (4) 定期對各類可公開的倉儲質量信息進行發布, 同時接收外部客戶的需求和質量問題等信息, 并把反饋的意見進行記錄、處理與存放; (5) 對倉庫物資質量數據檔案建立訪問策略, 由系統管理員為各級用戶提供相應的訪問權限。
在分析了倉庫質量信息運作流程基礎上, 采用面向對象分析方法, 運用統一建模語言UML, 建立系統級用例視圖[3], 用以描述系統的質量信息管理需求, 完成系統開發的業務功能建模, 如圖2所示。其中的外部訪問客戶、倉儲質量信息維護員、倉儲質量管理小組成員、倉儲質量管理小組組長、系統管理員等是系統業務的參與者。
在系統分析及建模的基礎上, 使用開源的Jboss Seam框架開發實現了該系統, 系統總體框架上采用三層體系結構, 分別是表示層、業務層和持久層[4]。在表示層主要使用JSF組件進行客戶端界面開發, 業務層的開發使用EJB 3.0企業級的Beans編寫業務邏輯, 持久層使用JPA規范的Hibernate, 數據庫管理系統為SQL Server 2005, 系統結構如圖3所示。系統按照2007年國家質量監督總局制訂的“GBT 21071-2007倉儲服務質量要求”[5], 進行系統質量參數和考核指標的制定, 提高系統的通用性和可擴展性。
本文提出的基于PDCA理論的質量管理信息系統構建新模式, 其研究涵蓋了倉庫業務流程的各個層面, 可直接應用于倉庫質量管理系統的構建, 具有較好的實用性, 加以改進還可推廣應用于其他企業, 隨著現代社會對企業質量需求的日益提高, 其應用前景相當廣闊。
上一篇: 煤炭企業倉庫管理中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下一篇: 東部沿海地區航材倉庫霉菌防治研究